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大全

《氓》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24-01-16 教案大全

《氓》教案最新6篇

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该页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氓》教案最新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教案 篇一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材料左右对称地装饰气球,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2、乐于参与手工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大小的气球,纸绳、卡纸、双面胶、木胶

2、范例

3、气球充好气,放置在礼物袋中

4、录音机、《铃儿响叮当》《碰一碰》磁带

活动过程:

1、送礼物,烘托节日气氛。

(1)圣诞节快到了,老师有礼物送给你们,高兴吗?(放音乐,气球从礼物带里倒出,幼儿拿气球)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看,你拿到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比一比大小?

(2)请幼儿根据气球的颜色、大小等特征带着气球排排队。

2、气球变变变。

(1)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我拿到了一只不一样的气球!3,2,1(出示范例小小鸡)。我的气球漂亮吗?怎么会这么漂亮的呢?

(2)出示其他几个范例,拓展幼儿的想象。

气球变变变,变成------,气球变变变,变成-----。

(3)你的气球会变成什么呢?

(4)根据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教师示范装饰气球。

重点引导幼儿注意两边对称。

(5)你们想把自己的气球打扮得更漂亮吗?

想好你想把气球变成什么?它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其它部位用什么材料装饰,装饰在什么地方?想好了,就可以开始动手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合理布局,并及时展示幼儿有)作文库●www.zuowenk.com(创意的装饰方式。

4、请装饰好的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

5、与气球娃娃跳舞。

《氓》的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设想

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

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文

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通假

(二)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三)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四)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

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

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

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

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

性格特点。

(五)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

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

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五、板书设计

氓(一)

恋爱(第1、2章)     (热情、幸福)

氓(  婚变(第3、4、5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       (清醒、刚烈)

(二)主题(三)写作手法

1、开创比、兴手法

2、回忆和对比

《氓》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诗经》名句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诗情深处是故事

任务设计:

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第一章写了相识与允婚,第二章相思与成婚,第三章相爱与新婚,第四章写遭弃与离婚,第五章忆苦自伤,第六章表明情断义绝,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

小结:《氓》以一个弃妇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但面对不幸婚姻她又清醒倔强刚强,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任务二:赏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探究总结:

女主人公(弃妇形象)

一二章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子无良媒”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好言劝慰男子,温柔善良体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涕泣言笑,沉醉爱情,热情纯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说明她勤劳持家;“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

总之,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

2、活动设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

学生自由发言。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原因:

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③性格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

社会的原因:

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任务三:感受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1.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比兴句的运用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②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起了暗示和过渡作用。

具体分析:

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三。总结

《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婚姻破裂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直爽、温柔、勤劳、坚强的女子的形象和一个用情不专、性情暴躁的负心汉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愿望,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四。作业

背诵默写《氓》

《氓》的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二、基础内容

1、给容易出现问题的字注音:

匪(    )      愆(    )期       将(   )子

载(    )      于(    )嗟       徂(    )

汤汤(  )       裳(      )      靡(    )

隰(    )      垝垣(     )      筮(    )

蓍(   )草      渐(      )      咥(    )

2、填空:

《诗经》是我国         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         搜集了从        到        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将子无怒

⑶于嗟鸠兮

⑷犹可说也

⑸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⑴其黄而陨:

⑵士贰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至于顿丘

⑵秋以为期

6、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将子无怒

⑵载笑载言

⑶以我贿迁

⑷无与士耽

⑸渐车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总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读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恋爱→婚变→决绝”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发展变化的?

2、总体来看,女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3、三、四节中都提到桑叶,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义?

四、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试分析作用

五、文本补充

1、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2、《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氓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

氓 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探海导航】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思路结构】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

【氓教案】相关文章:

氓教案优秀14篇 2024-08-08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精选5篇 2024-02-22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12-09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8篇) 2023-11-23